不可思議的印度
能讓所有「衝突」的形容「和諧」呈現的,想必只有印度了!
TRAVELREFLECTIONSHSUAN
3/24/20251 min read
印度旅程結束後,每當被問「印度如何?」,總覺得滿肺腑澎湃的心得,千頭萬緒難以一言以蔽之,喧囂和靜謐、神聖和卑賤、奢靡和困頓...,能讓所有「衝突」的形容「和諧」呈現,想必只有印度了!難怪印度觀光局是這樣像世界各國勇者旅人們招呼!
Incredible India
不可思議的印度
喧囂的恆河畔,孕育平靜的瑜珈
適逢12年一次、號稱地球上最大的慶典大壺節(Kumbh Mela),恆河所在城市Varanasi湧入從各地前來的虔誠印度教徒。走在河畔上,與人潮摩肩接踵,眾人交談聲、經文誦唱聲、攤販吆喝聲、候鳥嘰喳聲、貧民乞討聲此起彼落,複雜的音軌,把恆河的神秘與令人敬畏,化作一股具體的力量轟炸著我們的聽覺。
你能想像嗎?在這麼嘈雜的環境下,能孕育出讓身心靈平靜的瑜珈。瑜珈是源於恆河畔的苦行僧(Sodu),千年前為追求精神的富裕自然發展出來,包含靜坐、冥想也是他們的修行方式之一。所以,我們必須得在印度、特別是恆河畔做瑜珈的吧!
尋著google map、拐進一個又一個巷弄,最後一個轉角,喧囂聲有如耳鳴般嘎然而止,印度風塗鴉指引著瑜伽教室的方向。鑽進民宅,狹小陰暗的樓梯,一次只能通過一人,一直到被天井灑落的朝日沐浴,我們終於看到網路照片中的瑜伽教室,但沒看到老師。不知是瑜伽教室的魅力或是身心靈亟需修復,我們自主做了半小時的瑜伽。至今難忘那半小時的平靜。


華麗的飯店落地窗外,最貧困的孩子
印度式婚禮是這趟旅程歡樂驚喜的點綴。在首都Delhi就讓我們在路上遇到好幾次婚禮隊伍,眾人一身華服、鑼鼓喧天,還會熱情招呼外國人加入(印度人普遍對外國人非常親和,在路上被攔下來要求合照是常態),通常也會有連續幾天幾夜的派對,期間餐食酒水不斷。Udaipur的婚禮,新郎官更會騎著腳蹄塗成橘色俊俏白馬,風光的迎娶新娘。
不乏美好的旅程中,「貧窮和困頓」卻以粗霸的形式插播,令人刺痛、發人省思。在車站冰冷地面席地而睡、為數不少、許多甚至攜家帶眷的貧民,恆河畔衣衫襤褸、蓬頭垢面、拿著鐵碗或徒手討要米飯的小孩、女人、老人。最揪心的,莫過於從我們下榻的高級飯店落地窗看出去,隔著街那棟廢棄危樓上,裸著上身玩耍的小小身影,他們一家人用簡單的布幔搭建起暫時的家。
你很難想像,面對根深柢固的種姓制度,究竟是認命比較幸福,或是要窮盡一生抓住那微乎其微的翻身可能?


最卑賤的人,最神聖的工作
相傳印度三大主神濕婆神的頭髮的所留下來的水,形成了恆河,是印度教的母親之河。印度人相信能夠在恆河河壇被火化,並將骨灰灑進恆河水裡,可以洗淨一生罪惡、靈魂也能超脫種姓。為了目睹這神聖的儀式,我們來到恆河最大、24小時不間斷運作的河壇---馬尼卡尼卡河壇(Manikarnika Ghat)。
這天天未亮,我們迷路在晦暗潮濕的巷弄,被人引導到火場高處勒索善款,超近距離看到即將火化的屍體,正當身心被劇烈衝擊、疲憊不堪時,一個畫面深深治癒我們:一個男子溫柔地將一隻小奶狗捧在臉頰旁,眉目間滿溢出來的疼惜與關愛。
他的身份是連種姓制度都屏棄在外的賤民、達利特(Dalit),負責處理屍體和糞尿等不潔的工作,一般印度人會避諱和賤民接觸。最卑賤的人處理著最神聖的工作,就像在最接近死亡的河壇孕育一群小生命一樣。英國作家威廉・達爾林普爾(William Dalrymple)就曾這樣形容恆河 “The Ganges is ... a graveyard, and a cradle....”恆河同時是一座處理墓園,也是一個搖籃。


匱乏的物質,富饒的善良真誠
非洲、東南亞旅行過程中,很常面對被小販強力推銷到覺得很不舒服。但是,在印度的購物體驗,非常讓我意外的感到舒服,甚至不時被他們的舉動感動。
恆河3000年歷史的夜祭,是每個來Varanasi的旅人不能錯過的。夜祭現場有許多兜售祭祀用花的小朋友,他們大多穿著不太合身的衣褲、頭髮和臉頰滿是污漬,但卻掛著燦爛的笑容。一位弟弟蹦跳過來,把他的產品湊到我們眼前,好奇心和善心促使我們買了四個(一個也才20盧比,大概10塊台幣以內),這時候與弟弟同行的男孩跑過來,委屈巴巴的說他剛剛也有跟我們介紹,正當我們猶豫是否要再掏錢時,弟弟竟然毫不猶豫的把已經收進口袋的錢分了一半給朋友,表示:兩個買你的,兩個買我的。
還有一次,在泰姬瑪哈陵(Taj Mahal)外的商店街,一個店家小哥衝出店,氣喘吁吁的塞給我們兩個磁鐵,只因為我們剛剛推薦我們朋友去他的店買紀念品,店家小哥真誠的表達感謝!


街上遊蕩、吃垃圾的聖牛
印度教是牛為神聖的象徵,因為三大主神中的濕婆神的坐騎Nandi就是一隻牛,印度教的廟口、建築物的外牆常可看到牛的雕像和壁畫。牛代表富饒、純潔,甚至牛糞牛尿還具有淨化、治療的力量,殺牛是嚴重的罪惡。印度人更相信,放生牛可以達到和在恆河畔火化一樣,靈魂得以解脫。
因此,在印度車水馬龍、人聲鼎沸的大街小巷,不少看到「聖牛」親臨,怡然自得、如入無人之境、晃悠晃悠的漫步著,無論是嘟嘟車或行人都得讓路。但也因為是生活在都市,這些流浪的聖牛,如果沒有信徒的餵養,常得在路邊翻找垃圾吃、骨瘦嶙峋。我不禁想:這些聖牛,過得也太不尊榮!
但這真是觀光客太狹隘的想法,印度的苦行僧(Sadhus)、瑜珈(Yoga)、火供(Agni Hotra)、朝聖(Pilgrimage Walking),哪一個不是極盡鍛鍊身體,以求突破肉體限制、達到心靈的昇華。印度人眼中的聖牛,想必也有超脫苦難的聖靈。


WanderWithHsuan
分享我的旅行與生活的美好瞬間
© 2025. All rights reserved.